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NFI
动态
出版物
绿色金融潜力巨大 政府市场各有作用
时间:2016-08-29 作者:NFI

  提要:8月27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北方新金融研究院在天津举办了“首届绿色金融论坛”。来自政府、商界、学界的70余位嘉宾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为“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体系”。会议围绕主题,从“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趋势”、“绿色信贷、债券与绿色股票”、“绿色基金与碳交易”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会专家提到,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我国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而发展绿色产业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是指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金融活动。绿色金融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外部性、期限错配等问题的挑战。只有将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当前我国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改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要改善环境,不能只依靠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必须采用一系列财税、金融等手段,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完成从污染性行业到绿色环保行业的重新配置,让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变得更为清洁和绿色。

绿色金融方兴未艾

  绿色金融是指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金融活动。尽管各国对“绿色”的定义有所差异,但绿色投资通常包括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清洁建筑等具有环境效益的项目。所谓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债券和股票、保险、碳金融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在中国,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同时抑制对污染性项目的投资。   

  去年年底,中国向G20提出了把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的建议,被去年年底在三亚举行的G20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采纳。今年一月,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开始启动,该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由联合国环境署担任秘书处。小组总共有80多位成员,来自20个G20成员、几个特邀国家,还有包括IMF、世界银行、OECD、BIS等在内的国际组织。

  为了应对环境和气候的挑战,全球每年需要几万亿美元的绿色投资。然而,目前全球仅有三个国家有正式的绿色信贷统计(中国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是巴西和孟加拉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规模较小,目前“贴标”的绿色债券占全球债券不到1%。包括保险资产、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很少投资于绿色资产,绿色资产的规模还远远不够。因此,绿色金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最主要的挑战包括绿色项目的外部性、期限错配、绿色金融产品缺乏明确定义、信息不对称、环境风险分析能力缺失等五大问题。要应对挑战,需要采取综合手段,充分发挥政策与市场的比较优势,将政策的纠偏性与市场的自发性相结合,使绿色金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实现我国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政策建议

  要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面对的问题,需要明确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样才能判断是否需要出台政策来进行干预,以及怎样干预。由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市场的自发行为并不会带来最优的结果,需要政策干预;然而,绿色金融作为一种金融活动,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人们自发参与。

  外部性几乎必然出现在环保问题中。一个环保项目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仅仅依靠市场的引导会带来环保项目投资不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外部性。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干预使私人部门面对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的边际收益,从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最优的结果。对绿色项目进行贴息、提供担保,通过PPP将绿色项目和收益率高的项目进行捆绑等都是过去十几年各国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些办法。

  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指投资者缺少对企业和项目的绿色程度的判断依据,难以找到合适的绿色企业进行投资。只有企业披露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和能耗等信息,资本市场才能够对企业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估。这样的问题必须通过强化环境信息披露才可能解决。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20多个证券交易所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指引,但实行强制性披露的证交所还不多。

  绿色项目还面对期限错配的问题。绿色项目大多是中长期项目,而银行体系难以提供如此长期的融资。因此,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建设绿色债券市场,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来为绿色项目融资。此外,资产证券化也是解决期限错配的可能办法。

  面对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需要政策性的干预措施才能够提升效率。另外,我国债券市场尚不完善,未来还应着力发展丰富的金融产品来支持绿色项目。